最近在看梁思成的"中国建筑艺术图集",对里面的斗拱介绍比较感兴趣。
比如看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制图,发现和圆觉寺舍利殿的比较接近,
于是把又访瑞鹿山圆觉寺正続院舍利殿开放日里的照片放大比较一下。
这座舍利殿建筑建于15世纪,
作为极少保存现今的中国禅宗式样木制建筑,
它是神奈川县内唯一的国宝级建筑物。
可以看到舍利殿斗拱结构基本与宋代文献吻合,
栌斗的木质很新,应该是翻修中更换过的。
根据梁思成的注解把各个部件名字加到照片里看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了。
栌斗:最下层全朵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斗
华拱:栌斗口向外伸出的拱。华拱可分单层或双层,每层称一抄,故曰单抄或双抄
下昂:华拱以上斜垂向外伸出者
跳头:华拱或下昂的外端
交互斗:跳头上的小斗,用于承横拱
横拱: 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拱,横拱分为4类:
1 泥道拱: 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的横拱
2 慢拱: 泥道拱之上, 与第二层华拱相交的横拱
3 瓜子拱: 跳头上的横拱
4 令拱: 最上一跳的跳头上的横拱。用于承撩檐枋
散斗: 横拱两端的斗
交互斗: 华拱或者昂头上承托上一层横拱中部的斗
齐心斗: 华拱或者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
耍头:最上一层拱或者昂之上, 与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者
---
其实圆觉寺舍利殿经过几次火灾,最早的样子早已不认人知。
现存建筑是建于大约15世纪的太平寺佛殿,
16世纪时被迁移到圆觉寺的。
太平寺地位与圆觉寺不是一个等级,
当然建筑物本身的规模也就比较小。
但是建筑史上存留下来的所谓"禅宗样式"寺庙基本没有了,
所以这座舍利殿也就非常的珍贵。
看一下"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中宋代12世纪"营造法式"中的制图,
再比较一下手中"国宝圆觉寺舍利殿 修理调查特别报告书 神奈川县教育委员会 昭和45年"一书中的资料,
可以看到其结构大致相同,但细节上很多差异。
花时间慢慢比较"禅宗样式"和宋"营造法式"也是很有意思。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