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就會從江之島走到稻村崎,在稻村崎公園看完夕陽後回家,如此路線重複N次而不厭倦。
一到冬天就會從江之島走到稻村崎,在稻村崎公園看完夕陽後回家,如此路線重複N次而不厭倦。
又到紅葉季,今年基本沒有什麼颱風,且是暖秋,鎌倉迎來賞楓遊客高峰。
持續了三年的新冠疫情也逐漸沉靜下來,2022年的鎌倉恢復到了疫情前的熱鬧。
有幾年沒去看圓覺寺舍利殿了,終於等到開放日,特意跑過來拍一些建築物的細節。
當然先看一下斗拱的細節。
這次背長焦鏡頭過來,所以各種細部可以觀察的非常清楚。
關於斗拱的構造,圓覺寺舍利殿的斗拱里有較詳細的說明。
江電鐵路開業於1902年9月1日,到今年正好120年,整整兩個甲子。
於是周末在江之島和鎌倉高校之間拍些小火車照片,紀念一下吧。
可以看到每輛車頭都有120年的紀念標識。
這是1956年起投入使用的300型,至今有65年,
僅存一輛,是現有運營火車裡最年長的型號。
今年氣候很是反常,沒有潮濕的梅雨季節,
從6月起就進入連日高溫酷暑的循環之中,
而這種高溫天往年常常是進入8月以後才有的天氣。
天氣太熱,也就懶得出來走動,
照相機也是一個多月都在閒置中,
一張照片一個視頻都沒拍。
昨天來了個小型颱風下了一整天雨。
今天早上感覺還不太炎熱,那麼就來江之島海邊散散步。
6月賞繡球,7月賞荷花已經是鎌倉散步例行公事,
但今年基本沒拍照片,以視頻為主紀念一下2022年的初夏。
長谷車站附近的繡球花
鶴岡八幡宮源平池的荷花
時隔8年再次爬上京都大文字山,從這裡一覽京都市區。
關於這個山摘抄wikipedia的說明:
五山送火是京都有名的民俗活動,和葵祭、祇園祭、時代祭並稱京都傳統四大節慶。 毎年8月16日在五山生火,將稱作精靈的死者之靈送到另一個世界。根據日本《雍州府志》記載,此儀式乃做為盂蘭盆會或施餓鬼的民俗活動而舉行,在《花洛細見圖》也介紹此為"盂蘭盆會的魂祭",所以在江戶時代前期到中期之前,有盂蘭盆會的特性。
用火寫大字,世無他例,大字相傳出自弘法大師空海。
送火一說代表人體,火焰燒盡隱藏在身體裡的75種煩惱;又說如往黑盆中注滿清水,讓水面映出燃燒中的火文字,喝下之後即可避免疾病上身。
從銀閣寺正門北側的小路上山,大約3-40分鐘就可以爬到五山送火處。
近日又去了一次日本三景之一的"天橋立"景區,發幾張紀念照片出來。
根據wikipedia的說明:
天橋立位於日本京都府北部的宮津市宮津灣,是一個特殊的自然景觀,因為地殼的推擠作用,在海上形成一個沙洲地形,被日本人譽稱為丹後之天橋立,其與安藝之"宮島"及陸奧之"松島"共同被稱為"日本三景"。
至於"天橋立"這地名,相傳是指人們如果站在沙洲北端的傘松公園或南端的飛龍觀兩處地勢較高的山頭,背對著沙洲站立並低頭從自己的跨下朝後望時,會看到沙洲猶如一條往天上斜伸而去的橋樑,因而得名。
從傘松公園展望台的瞭望
第一次在北海道賞櫻,就趕上了函館五稜郭的花季,驚艷的櫻花海洋讓人感動不已。
首先登上五棱郭塔展望台遠眺,星形護城河微波漣漪,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