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梁思成的"中國建築藝術圖集",對裡面的斗拱介紹比較感興趣。
比如看宋代"營造法式"中的製圖,發現和圓覺寺舍利殿的比較接近,
於是把又訪瑞鹿山圓覺寺正続院舍利殿開放日里的照片放大比較一下。
這座舍利殿建築建於15世紀,
作為極少保存現今的中國禪宗式樣木製建築,
它是神奈川縣內唯一的國寶級建築物。
可以看到舍利殿斗拱結構基本與宋代文獻吻合,
櫨斗的木質很新,應該是翻修中更換過的。
根據梁思成的註解把各個部件名字加到照片裡看看,這樣就更容易理解了。
櫨斗:最下層全朵重量集中處,最大的斗
華拱:櫨鬥口向外伸出的拱。華拱可分單層或雙層,每層稱一抄,故曰單抄或雙抄
下昂:華拱以上斜垂向外伸出者
跳頭:華拱或下昂的外端
交互斗:跳頭上的小斗,用於承橫拱
橫拱: 與建築物表面平行的拱,橫拱分為4類:
1 泥道拱: 櫨鬥口內與華拱相交的橫拱
2 慢拱: 泥道拱之上, 與第二層華拱相交的橫拱
3 瓜子拱: 跳頭上的橫拱
4 令拱: 最上一跳的跳頭上的橫拱。用於承撩檐枋
散斗: 橫拱兩端的斗
交互斗: 華拱或者昂頭上承托上一層橫拱中部的斗
齊心斗: 華拱或者橫拱正中承托上一層拱正中的斗
耍頭:最上一層拱或者昂之上, 與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螞蚱頭狀者
---
其實圓覺寺舍利殿經過幾次火災,最早的樣子早已不認人知。
現存建築是建於大約15世紀的太平寺佛殿,
16世紀時被遷移到圓覺寺的。
太平寺地位與圓覺寺不是一個等級,
當然建築物本身的規模也就比較小。
但是建築史上存留下來的所謂"禪宗樣式"寺廟基本沒有了,
所以這座舍利殿也就非常的珍貴。
看一下"中國建築藝術圖集"中宋代12世紀"營造法式"中的製圖,
再比較一下手中"國寶圓覺寺舍利殿 修理調查特別報告書 神奈川縣教育委員會 昭和45年"一書中的資料,
可以看到其結構大致相同,但細節上很多差異。
花時間慢慢比較"禪宗樣式"和宋"營造法式"也是很有意思。
留言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