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看青铜器 (2015年12月)
后母戊鼎,或称司母戊鼎,是华夏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
因其鼎腹内壁著有铭文"司/后母戊"三字而得名。"母戊"是武丁妻妾妇妌的庙号。该鼎可能为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而铸造。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身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四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周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其上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
盘龙纹细致精巧,饕餮纹生动文威武,四面交接之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纹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两虎口含人头,鼎耳侧面饰以鱼纹。
鼎足之处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整个司母戊鼎的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器文化巅峰之作的典型代表。
四羊方尊,商代青铜器,是商代方尊中现存最大的一件,其造型独特和工艺精美而堪称国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约34.5公斤,尊的肩部四角各有一个卷角羊头,其中羊角是先铸成后再合范浇铸而成,因为高超的技术而难见接口,浑然一体。整个器物通体饰繁缛的凤鸟纹、兽面纹、蕉叶纹和云雷纹,纹饰精美。
支 持 本 站: 捐赠服务器等运维费用,需要您的支持!
兽面乳钉纹方鼎是指1974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张寨南街杜岭土岗窖藏出土的两尊青铜鼎,又称"杜岭方鼎"。其中较大的一尊又称"杜岭一号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较小的一尊又称"杜岭二号鼎",现藏河南博物院。本器采用多范分铸法铸造。文物时期为商代早期,杜岭一号鼎通高100厘米,口径62.5厘米×61厘米,重86.4公斤;杜岭二号鼎通高87厘米,口径61厘米×61厘米,重64.25公斤。
妇好鸮尊是一件商代后期的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共两件,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
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
鸮在古代被视为战神,而妇好曾多次出征;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鸮纹形象仅见于商代后期,西周青铜器还未发现鸮纹。基本信息
所属时间: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
形制分类:尊(青铜酒器)
出土时间:1976年
出土地点:妇好墓(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器物通高:45.9厘米。
器物口长:16.4厘米
子龙鼎,或称商子龙鼎,中国古代青铜器,年代断定为商末周初,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子龙鼎内壁近口缘处刻有铭文"子龙"二字,并因此而得名。
是现已发现商代青铜圆鼎中形体最大的一件,也是带有"龙"字铭文最早的青铜器。该鼎被中国国家文物局收录到了2013年8月19日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属于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该鼎出土信息不详,据说为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极有可能出自辉县琉璃阁商代晚期的中字形大墓,出土后被日本古董商、专门从事中国文物国际贩卖的山中商会收购,并因此流入日本,在日本私人藏家之间秘密转让。
2006年4月,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出资4800万元人民币从香港藏家手中将子龙鼎购回,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子龙鼎的形制、纹饰与1990年殷墟郭家庄M160墓中所出土圆鼎的接近;轮廓、口沿下饕餮纹构造等与1956年殷墟后冈圆形祭祀坑所出土戍嗣子鼎相仿,北大历史系教授朱凤瀚等学者比较认可该鼎为商末器物,而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陈佩芬则著文指出该鼎为西周早期器物。
此器由器盖与器身两部分组成,器身内底中部与器盖内均铸铭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妇好的庙号。整器为扁长体,前窄后宽,为一站立状四足兽。首似马,上有一对卷角,"臣"字状目,前两足为兽类奇蹄,长于后足,后两足状如鸟爪,有四趾,尾部作兽首鋬。器纹饰精美,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一龙,身尾较长。前胸两侧与腹前端两侧各饰一夔龙,夔首向下,身尾上竖。前足外侧饰夔龙纹,腹后端饰有并拢的双翅与下垂的短尾,后足饰羽翎纹,两者应为一整体,以示禽属。
使用第一代RX100卡片机拍摄,细节很不清晰,凑合看吧。。
留言簿